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协概况 > 州情简介 > 正文

州情简介
州情简介

行政区划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于1956723日,州府所在地凯里市。全州辖凯里市和麻江、丹寨、黄平、施秉、镇远、岑巩、三穗、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雷山、台江、剑河15个县,28个街道,129个镇,60个乡(其中15个为民族乡),282个居委会,2154个村委会。境内居住着苗、侗、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46个民族,2024年末常住人口374.03万人,户籍人口490.8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重为82.2%,其中苗族人口和侗族人口分别占43.7%30.6%


历史沿革

春秋以前,黔东南属牂柯国和楚国的黔中地,后分属夜郎国。秦时属黔中郡,汉时属武陵郡。隋代属牂柯郡、沅陵郡和始安郡,唐代属黔中道。元代分属四川播州宣慰司、湖广思州宣慰司和新添葛蛮安抚司;明代分置镇远府、黎平府和新化府等,隶属贵州布政司;清代区划基本袭明代。民国初分属黔东道和黔中道。1935年后分属全省第一、八、十行政督察区。194911月设镇远专区,1956年撤销镇远专区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驻地凯里,黎平、从江、榕江、丹寨、麻江五县由都匀专区划入,余庆县划归遵义专区,炉山县更名为凯里县(1984年撤县建市),黔东南州辖区现有地域基本形成。黔东南州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红军长征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五次经过黔东南,转战12个县境,在黔东南召开的长征中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为遵义会议召开奠定了基础,被称为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起点。


地理气候

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跨东经107°17′20″-109°35′24″、北纬25°19′20″-27°31′40″地处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过度地带,总体地势西、南、北面高而东部低。东邻湖南,南接广西,与本省黔南、铜仁、遵义毗邻。全境东西宽220公里,南北长240公里,总面积30283平方公里。最高点雷公山主峰海拔2179米,最低点黎平县地坪乡海拔148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立体气候明显。


民族文化

民俗文化多彩黔东南州民族民俗文化保护较为完整,民族风情浓郁,侗族大歌、苗族飞歌等享誉海内外。以凯里、台江、雷山为代表的苗族风情文化底蕴浓郁,以黎平、从江、榕江为代表的侗族风情和独特的建筑艺术令人赏心悦目。黔东南是百节之乡歌舞海洋州内民族节日众多,全州每年有各类民族节日390余个,其中万人以上的节日有120多个。节日内容丰富多彩,有唱歌跳舞、斗牛赛马、吹芦笙、踩铜鼓、赛龙舟、玩龙灯、唱侗戏等,苗族有苗年、芦笙会、爬坡节、姊妹节、四月八、吃新节、独木龙舟节,侗族有侗年、萨玛节、泥人节、摔跤节、林王节、三月三歌节、二十坪歌节等,是多彩贵州最绚烂的明珠。

全州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3侗族大歌,国家级非遗5678处,位居全国同级地州市前列;省级非遗258361处,居全省第一;州级非遗375506处,县(市)级非遗1590项。

历史遗存厚重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99处、州级54处、县级867处,国家文物局备案博物馆40家,10个苗族村寨和12个侗族村寨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个、名镇2个、名村7个,中国传统村落415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26


资源优势

矿藏丰富。黔东南州地处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过渡地带,在地质演变历史中,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矿产资源较丰富、分布广泛、矿种较全。目前已发现煤、铁、金、汞、锌、铅、锑、铜、磷、石灰石、重晶石、白云石、粘土等矿种61种(含亚矿种),占全省已知137种的45.0%,其中能源矿产6种,黑色金属矿产3种,有色金属矿产8种,贵金属矿产2种,稀有、稀土金属矿产3种,冶金辅助原料矿产4种,化工原料矿产4种,建材及其它非金属矿产30种,水气矿产1种。有矿产地256通过长期地质勘查与研究,评价矿床、矿点349处(其中含共生、伴生矿产90处),按规矿床规模分大型12处、中型29处、小型305处、矿点3处。在已探明的储量矿产中,依据保有储量统一对比排位,名列贵州前三位的矿产有重晶石、玻璃用石英砂岩和锑矿。玻璃用石英岩、铅、锌、饰面用岩板、地热等为优势矿种。

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332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270万千瓦。境内983条河流,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92.1亿立方米。三条主要河流平行贯穿北、中、南部,苗岭以北的清水江、舞阳河属长江水系,苗岭以南的都柳江属珠江水系。

 森林资源丰富。境内群山叠翠、林木葱笼,有杉乡林海之称,是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之一,也是长江和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全州林地面积3450万亩,森林面积3228,活立木蓄积量2亿立方米2024森林覆盖率69.75%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四项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一。

生物种类繁多。州内现有各种植物3623种,分属2141050属。其中野生植物资源1949473300余种,在种子植物中,有中国特有种45属,占全国特有属的2.97%。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小叶红豆、峨眉拟单性木兰、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珙桐等6种;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楠木、闽楠、翠柏、罗汉松、厚朴、台湾杉、柔毛油杉、鹅掌楸、厚朴、花榈木、红豆树、春兰、多花兰、天麻、八角莲、喙核桃、中华猕猴桃、金毛狗蕨等119野生动物中已查明有高等脊椎动物531104557其中,鸟纲1337217种,哺乳纲82596种,鱼纲522130种,爬行纲31169种,两栖纲2945种。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豹、林麝、小灵猫、白颈长尾雉、海南鳽、中华秋沙鸭等17种;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猕猴、藏酋猴、金猫、斑林狸、黑熊、水獭、青鼬、鬣羚、小天鹅、鸳鸯、黑冠鹃隼、凤头鹰、黑鸢、秃鹫、蛇雕、凤头鹰、褐耳鹰、雀鹰、普通、游隼、白鹇、红腹锦鸡、褐翅鸦鹃、东方草鸮、领角鸮、灰林鸮、领鸺鹠、仙八色鸫、画眉、红嘴相思鸟、眼镜王蛇等115种。

旅游资源丰富。目前,全州成功创建A级旅游景区66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23家,3A级旅游景区41家;2A级旅游景区1家。以凯里、台江、雷山为代表的苗族风情文化底蕴浓郁,以黎平、从江、榕江为代表的侗族风情和独特的建筑艺术令人赏心悦目。黎平高屯天然石拱桥和述洞侗族独柱鼓楼、榕江车江八宝寨鼓楼等世界之最已列入吉尼斯记录,堂安侗寨和隆里古城为中挪国际合作项目生态博物馆。遮天避日的亚热带森林,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是理想的避暑胜地。被列为中国苗侗风情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黔东南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世界十大返璞归真、重返大自然旅游首选地之一。台江古生物化石群,榕江新石器时期遗址,锦屏出土的青铜兵器及生产工具,岑巩和镇远出土的战国前青铜甬钟,以及众多的摩崖、石刻、碑记等等,这些宝贵的文物充分展现了黔东南悠久的历史。黔东南的古建筑古朴典雅,富于地方民族特色。苗族吊脚楼和侗族鼓楼、花桥蜚声海内外。红军长征时期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革命先驱龙大道故居和周达文故居等展现了辉煌的革命文化历史。

全州共有民宿50家,金山级民宿7家,银山级民宿17家,青山级民宿26家。共有星级酒店45家,其中四星级酒店14家,三星级酒店31家。

区位优势明显。黔东南是贵州东进长三角、南下珠三角的必经之地,是粤港澳大湾区进入贵州的第一站,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全州有机场2个,高速公路里程达1236公里,公路里程超3万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组组通硬化路,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


经济社会

2024年,全州上下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贵州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定不移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推进桥头堡建设,全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全州经济保持稳定增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绩,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黔东南篇章迈出坚实步伐。

根据市(州)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州生产总值1432.38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2.80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311.96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837.63亿元,增长4.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5%34.5%49.0%。全州人均生产总值38209元,比上年增长5.4%

农业产业稳步发展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7.52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农业增长5.0%,林业增长6.0%,畜牧业增长1.5%,渔业增长4.0%。粮油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139.27万吨,增长4.1%。全年中草药材产量比上年增长12.4%,茶叶产量增长4.9%,水果产量增长5.9%,蔬菜产量增长4.2%。全年猪肉产量增长1.3%,牛肉产量增长3.3%。禽蛋产量增长28.3%

工业生产加力提速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2%。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增长19.7%,私营企业增长15.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15.3%,集体企业增加值增长3.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0.9%

服务业稳定增长全州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6%。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游客8704.6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5%,实现旅游总收入976.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增长13.0%,保费收入增长5.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增长7.5%,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增长8.5%

市场销售持续增加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3.6%。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增长2.3%,餐饮收入增长13.2%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全州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4%,其中,工业投资增长0.5%,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0%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5.4%

人民收入提高全州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512元,比上年增长4.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87元,增长7.4%。

总的来看,2024年全州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质量结构效益持续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分享

Copyright @ 2025黔东南州政协公众信息网.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2025 黔东南州政治协商委员会

黔ICP备170052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