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到村(居)任职管理和培养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2年01月08日
字号: 大 中 小
内容和办法:
近年来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居)任职,是中央着眼于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输送培养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带头人实施的“强基工程”。高校大学生到村任“村官”对改善村级班子结构,提升村级班子整体文化素质和产业带动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以后,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和特长,积极为建设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作出贡献。同时,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成为新农村脱贫成效后期巩固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骨干力量。
然而,近年来,现实中大学生“村官”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难融入农村、难贴近农民。不少大学生虽在村任职,但多数却仅以“助理”或村副主任的身份协助村“两委”做日常工作。多数村把大学生当作“档案员”“书记员”和“勤杂工”,只让他们干些写写材料、跑跑腿、接待服务、环境卫生的事情,从事实质工作的机会不多,实践锻炼的机会较少。甚至有个别乡镇因机关人员不足,短期借用大学生村官参与乡镇中心工作,大学生被“截留”,村官成了“挂名”。不能全面接触、深入体验农村,就不能从心底认同农村,也就难以真正融入农村、贴近农民;二是工作被边缘化。由于多数大学生在村任职多是助理或村副主任岗位,没有明确具体的分工,独立开展工作的空间不大,量力而行有余、尽力而为不够。有的地方甚至认为,大学生“村官”虽然文化水平高,但务不了农、干不好活、摆不平群众的事,“有他不多、无他也不少”。工作往往被边缘化,而大学生村官自己想干事难,想干成一件事更难;三是看不到未来。过去几年,县市在招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时,多数县市都拿出一定比例的岗位针对在村任职的村两委班子进行招考。可近年来,此项政策已经不再实施,导致部分大学生“村官”担忧自己在村苦干实干两年或三年期满后怎么办,没什么前途,看不到出路,导致工作不安心、不出力。
建议:
一是提高选聘大学生村官的人员素质。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要坚持好中选优和实用的原则,重点招聘具有农业类或具备经济、法律类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防止出现大学生专业与群众期望脱节的现象;二是加强日常管理。着力解决部分大学生村官被长期借调、不在村里工作等问题,督促各地及时兑现落实生活补贴等保障政策,强化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实际困难;三是重点加强培养使用。结合村居换届,鼓励和支持优秀大学生村官通过选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正职(或村五大员);四是在县、乡两级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招录中,除享受一定加分规定外,专职拿出一定比例的职位面向大学生村干部定向招录,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有前途”,让更多大学生村官心甘情愿扎根基层干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