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十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商建言 > 详情

关于推进“双减”目标,科学规范课后服务团队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2年01月08日

字号:

内容和办法:

“双减”是党中央、国务院推出的重要决策,是一项正本清源教育民心工程,各中小学理应担起责任,为减轻中小学生负担,让学生在学校能快乐、开心、乐学、“吃饱、吃好”,全面解除学生参与课后服务培训和作业负担等问题。义务教育学校必需做点什么?应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务实开展。创新课后服务模式,增强服务能力、强化学校育人功能、推进中小学生“校内减负、校外不增负”措施。但现实中还需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把握好服务创新的关键环节,才能更好更有效推进“双减”工作。

存在问题:

目前学校是主动承担学生课后服务的主体,现有教师充分发挥中小学课后服务主力军作用,做到了防止校外培训机构乘虚而入,内化办学创新管理。当前义务教育学校“5+2”以现有教师为主,个别外聘教师为辅(义务),家长配合参与(非常少)、学生自愿协助等模式开展,从现行推动工作状况来看,还存在一些制约推进和特色创新的因素。  

建议:

一、调动校内教师积极性,发挥校内教师主导作用。结合教师专业背景、教学特长等设置课后服务课程,科学规划学生发展新模式,引导教师在课后服务内容上闯出新路子;发挥教师在时间、空间上的天然优势,时刻关注学生所思所想所盼,及时调整、增删课后服务内容,在课后服务对象上展现新作为;尽早出台课后延时服务劳动报酬相关方案,根据学生选课数与教师课时数给予教师相应劳动报酬,并对在期末考评及各项比赛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相应奖励,在推动课后服务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定期开展教师技能培训和经验交流,老师由“专科”型向“全能”型发展,从“一技”之长转化为“多技”能发展,既提高教学水平、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又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搭建了平台;科学指导各校合理安排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既能照顾到家庭,又能安心参与课后服务,“空档”教师可实行弹性下班。在实现乡村振兴,巩固教育教学成果和推动全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上彰显新担当。

二、拓宽师资队伍渠道,外聘教师发挥辅助作用。吸引和鼓励外聘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与管理,实现校内外教师资源优势互补,缓解校内教师教学任务过重(特别是实施“5+2”以后),充实课后服务项目:如聘请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制定相关考核评价方案,让地方非遗得到传承和发扬;聘请“五老”人员讲党史故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聘请志愿者开展素质拓展活动;聘请艺体教练指导学生增强体魄、陶冶情操、激发兴趣、发挥特长,全面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组建社团,让学生自我服务,让部分家长参与。中小学生不仅是课后服务对象,也是课后服务的积极参与者,合理组建学生社团,发挥学生自我在参与中的服务作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组织协调能力,在锻炼中成长,在成长中锤炼。

小学生由于年龄、认知、识别等因素,由学校和教师规定社团活动主题,动员有能力家长志愿参与全程活动,以保证学生人身综合培养,体现家校共育;中学生可以进一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自主选题、自主活动,制定社团活动方案由学校和教师审核后共同实施。

四、完善家委会职能,发挥家长协同作用。充分激发中小学生家长在家校合作方面的参与意愿,吸纳充实课后服务团队。在改革创新课后服务模式中,充分征求家长意见,主动向家长告知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安全保障措施等,根据家委会的意见进行修改、调整、完善,保障课后服务的可持续性。鼓励家长创造直接参与课后服务机会,发挥家长协同作用,实现家校共同参与、协同管理。

五、发挥社区育人功能,充实课外“5+2”。学校与社区(村委)共育,利用社区(村委)资源,成立服务团队,定期开展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利用双休日开展“爱我家乡”、“我爱家园”、“我是小主人”、“文明在行动”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验生活,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品质。

高质量的教育发展更需要完备的措施政策支持,完善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我们的教育才会更加美好。

审核意见:
建议由州教育局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