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扶持黔东南本土作家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2年01月08日
字号: 大 中 小
内容和办法:
黔东南文学与经济成果呈现出两极分化,极大地影响了黔东南形象,需要积极扶持作家的创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上开宗明义地讲出了人民作家的诞生、职责和使命。讲话指出,作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建设者,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新使命是生活在人民里,以大情怀和大视野去写作,书写人民和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事业。
当前社会经济在急速发展,我们已完成了脱贫的伟大事业,踏上了社会主义新征程。在此背景下,我们黔东南的文学是个什么情况?是在和经济一起发展吗?就我目前的了解,黔东南文学当下的处境非常尴尬,有着没落的危险。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问题:
1.全州已经有十多年时间没有作家在《当代》《十月》等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大型作品,这是文学严重不发达的事实;2.国家级作家仅有8人(2021年新加入4人),省级作家仅有131人,高端写作人才严重匮乏;3.作家出书严重不足,绝大部分靠个人集资出书,影响有限,无法向更高的文学领域进军;4.各县原有的“内刊”大部已经停办,培养文学新人缺乏发动机和阵地,作家断粮;5.各县文联作家协会基本没有经费来源,无法持久开展文学采风活动,作品创作有限,无法满足当下的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经济发展了,文化建设反而落后了,这是不正常现象,也是与总书记的期待背道而驰。造成这些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文联系统对作家队伍的建设不够,财政对文学人才的扶持力度不够。
黔东南文学在新中国成立后,曾有过一个黄金时期,以青曼苗族作家伍略为代表的一大批民族作家,在六七十年代大放异彩,写出了《麻栗沟》等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作品。2001年,伍略与韦文杨合作编著的八集神话电视连续剧《仰阿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在文学界和苗族圈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但在伍略逝世和韦文杨退休后,黔东南文学一蹶不振起来,再没有大作品登上国家级舞台。这反映出黔东南作家的后备力量不足,国家级作家数量太少,难写出大量的好作品。
黔东南国家级作家数量2021年底仅仅达到8人,与遵义市的160多人比较零头都不到;省级作家131人,不足全省1900余人的十分之一。黔东南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十大少数民族风情保护区”的地方,人文自然景观丰富,可以说是一个文化富矿,现在却变成了一个文化弱州,处境非常尴尬,值得我们好好反思。黔东南近年来虽然也出现了一批以徐德雷、淳本、杨桂梅、龙艳、许言木、鲁海为代表的优秀作家,作品在国内外获得无数大奖,其能力早已达到国家级作家水准。但苦于受困于个人经济,没有出版个人专著(加入中国作协需要个人专著两本以上),而无法加入中国作协,走上更高层面,需要引起财政重视,需要财政扶持。
他们的命运与整个黔东南文学事业关联着。在2020年文联作家协会改组,把以前的作家协会纳入文联管理,一定程度上可以整合他们的力量,向上前近。但受资金限制,也无法提供给他们出版个人书籍,仍然属于个人单打独斗状态,对黔东南的文学帮助不大。很多县的作家协会更是名存实亡,连会员登记都不正常,更不要说开展文学活动。全州作家仍然没有战斗力,没有形成集团优势,没有形成黔东南的文学形象,这就是黔东南文学的现状。
受财政影响,各县作协几乎得不到什么经费。2021年全州各县的“内刊”几乎完全消失,只有锦屏县的《锦屏文艺》、黎平县的《侗族大歌》和凯里的《苗岭》能正常出刊。镇远的《舞水》、天柱的《清水江》处在不正常出刊状态,三穗的《文笔塔》、岑巩的《思州文艺》等各县内刊已彻底消失了。这对广大文学爱好者不是一个好事,对黔东南文学事业更是一个坏的打击。在我们今天再提“双百方针”的时候,失去了这些阵地就几乎成了一句空话,一句口号。
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的讲话,可以肯定一个文学的春天又即将来临。为了黔东南的文学事业与经济同步,并能跑在全省的前面;为了更好的挖掘和反映黔东南这块文学富矿,树立黔东南良好的文化形象,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财政拨款力度,把各县的“内刊”恢复,使之成为培养文学新人的阵地;继续办好《杉乡文学》,想办法恢复其国家级刊号;为《民族文学》等国家级杂志来黔东南设立创作基地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
2.用财政扶持一批有潜力的作家出书,可以采用出“丛书”的办法推出一批作家冲击加入中国作协。只有人数上去了,写作的质量才能上去,作品才能上去,形象才能上去。
3.设立黔东南文学创作奖励基金,对发表纯文学的小说、散文、诗歌作者进行奖励,提高作家们的创作积极性。比如:在国家级刊物发表长篇小说奖励五万元,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长篇小说奖励2万元等,具体作品具体规定。
为作家服务,是为社会服务,也是为文明服务,更是为经济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