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 2022年06月11日
来源 : 黔东南州政协办公室
“黔东南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近年来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能力和接待能力大幅提升,要深挖地域旅游精髓,讲好黔东南故事……”日前,省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视察组一行到黔东南州丹寨、雷山县,凯里市就“培育创建国家文化示范区(基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进情况”开展视察并召开座谈会,有感而发。
黔东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情况怎样?这是视察组最关心的问题。两天时间里,省政协委员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纷纷感叹:“黔东南风景优美、生态良好、文化凸显、值得一游”。
“非遗+研学”,青年传承技艺有新出路
视察组刚到丹寨县卡拉工匠村门口,就被有节奏的“叮叮当当”声吸引。进入其中,只见年轻小伙子们正专心致志敲打刚出形状的银壶……
往前,有小姑娘们坐成一排,正埋头制作银饰品。“这些饰品是我们本地的非遗‘瑰宝’,成品快的三小时,慢的要半天”,面对询问,一零零后小姑娘答复道。
“我舍不得让传统工艺失传,所以创办学校来培养这些孩子,让他们有手艺傍身,非遗也得到传承。”黔东南州政协委员、工匠村(国春银饰)创始人王国春说。
近年来,丹寨县借助丰富的非遗资源,积极探索“非遗+研学”旅游模式,丹寨万达小镇景区、卡拉工匠村迎来众多学生游客。2021年受疫情影响,全县的非遗研学收入也达600万元左右。
“许多地方的传统工艺匠人老龄化居多,今天在丹寨看到国春银饰作为一个民营企业,都在培育年轻的工艺传承人,让我很感动,也看到了中国传统工艺未来发展的希望”杨亚月委员在座谈会上如是说。
“文化+旅游”,民族村寨旅游有新希望
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依山而建,一条白水河横穿而过,对面两座山上的木房层层排起,俨然蝴蝶的翅膀。
视察组一行在观景台上看到此景,深感震撼、惊喜。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苗族大迁徙的主要聚居地,目前居住有1400多户,6000多人,其中99.5%的原住居民是苗族。保持本真,有千古的独特文化,造就了西江这个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沧桑古村落,也才得以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十几年前我曾来过这里,当时还没有这些路,道路交通落后,如今再到,发展太好了。”姜刚杰委员对西江的高质量发展予以肯定。
在雷山县,富有特色的民族村寨还有很多。朗德上寨较西江不远,全寨只有200多户800余人,青瓦小巷、鹅卵石步道……原滋原味的苗族村寨别具魅力。
“这样没有被过度开发的村寨很治愈,如果能在这里的民宿住一晚,慢慢感受,一定很美妙。”赵小帆委员似乎有了希冀。
与城市的快节奏形成鲜明对比,这些民族村寨所保持的宁静,或许正是当下许多人所向往的。
对于民族村寨未来的发展方向,视察组给出了建议,“要充分展现民族文化自信,为地方旅游发展注入民族文化灵魂,把民族文化资源变成旅游优势资源;要做好旅游发展规划,避免出现盲目跟风、文化雷同、千篇一律的情况,走出黔东南文旅融合发展特色新路。”
“多元+融合”,600年古镇有新“蝶变”
说起古镇,许多人脑海想起的或是江南水乡乌镇,又或是云南的古城丽江,却鲜有人知晓,在古老的茶马古道上,有这样的一座优美而古老的小镇,见惯了人世间的一切变换,包容着天南海北的一切旅人,却依旧能享有一片宁静的下司古镇。
视察组一下车,就立即被下司的美深深吸引。
顺着大门走,侧身往左边望去,微风拂柳、波光粼粼,江面上的点点游船在移动,江面右侧是错落有致的小镇木房、古朴栈道,水天一色间俨然一幅巨大而宁静的山水画。
此情此景,唯有拍照定格留影……下司古镇位于清水江畔,水,是下司古镇一切开始的源头。下司古镇始于明朝,盛于清朝,在清朝时期商业繁荣发达,是远藏西南山区的一处“人间辐辏地,歌吹不夜城”,曾有“小上海”、“小江南”的美誉。下司历来重商不轻文。这里曾经虽然商业繁荣,但仍完好地保存着极浓的牌坊文化、码头文化、马帮文化、会馆文化、木商文化、土司文化。
这里既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徽派建筑,也有“木屋、青瓦、花窗”苗侗木房,还有江南院落、闽南建筑、西洋建筑、汉族戏楼。小镇内古老的木屋、斑驳的墙体,是这里几百年的见证,似乎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一路上工作人员详细地介绍着,视察组听得津津有味,甚至引来游客加入其中。
“这里商业化不严重,文化浓郁,历史保存很好”视察组成员刘丽给出评价。
近年来,凯里市依托下司古镇的山水风光和浓厚的民族风情,积极挖掘和传承多元的文化,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丰富文化旅游新业态,将其打造成为了文化与旅游完美融合的旅游名镇。如今,下司古镇正继续焕发着“蝶变”的魅力。(杨梅燕)
Copyright @ 2024黔东南州政协公众信息网.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2024 黔东南州政治协商委员会
黔ICP备170052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