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减政策之下黔东南州教培机构员工未来何去何从科学落地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2年01月08日
字号: 大 中 小
内容和办法:
一、基本概况
2021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要求“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意见》的出台和近几年我国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我认为《意见》的目的一方面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另一方面也是为家长减负,如今教育行业“内卷”现象严重,家长们也日益焦虑,“生不起、养不起、学不起”成为生育率下滑的关键所在。
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中要求“各地要按国家有关规定,把禁止留作业作为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坚决防止校外培训机构给中小学生留作业,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前期很多举措都为“双减”做了铺垫和尝试,这次《意见》的下发更是对学科类教培机构的进一步规范和治理。”贵州省各地相关部门都将“切实减轻过重学业负担,促进我省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重点调研课题,大家围绕多元教育供给、破解教育焦虑、中考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许多意见和建议。
二、存在问题
(一)学科类教培机构陷入“寒冬”,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二)随着学科类教培机构“停摆”,原机构老师如何“再就业”?
(三)“双减”意见如何科学落地?
三、几点建议
(一)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建议“教培机构加快转型步伐。”尽快出台可以从学科类培训向素质培训转变的政策,真正的做到为全民素质教育提升助力;
(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助力拓展职业技能培训业务,也可以和中小学校合作,以公益的形式为学校提供课后服务,既解决孩子托管问题,又能够提升孩子各方面的素质和特长;
(三)还可以开展亲子教育,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对于孩子一生的性格、思想和心理品质都有着重要影响,针对家长群体开展“怎样为人父母”的专业化教育,真正做到让父母“持证上岗”;
(四)教育主管部门支持并指导教培机构转型做体验式素质教育:城市教育、自然教育、营地教育、公益教育、儿童健康教育,真正的培养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上有专注力、兴趣和方法,在生活上能独立、有技能、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想上,感恩、上进、创新
(五)一部分教培机构老师在教育行业打拼多年,拥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水平,可以通过考编进入学校教师人才队伍,尤其在乡村教师稀缺的情况下,教培机构老师的转型,能够为乡村教师队伍注入新能量;
(六)还有一部分教培机构老师可以进入教学科研人才队伍行列,将上课的实践升华成理论,为教育科研事业添砖加瓦。
(七)《意见》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带来了新的机遇。尤其对于艺考而言,它将不再是文化成绩差生的“救生圈”,“童子功”考生将会增多,而“临时抱佛脚”的人将会减少,“南郭先生”现象得以遏制,由此让真正有兴趣、有基础的优质考生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这样才能让教育真正回归本质。
(八)“《意见》主要是从供给侧发力,想要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需求侧也要与之响应。”当学生和家长认为校外学科培训对于升学和各种学习资源的获取意义不大,才会减少培训的需求。否则,校外培训可能又会通过另外的端口,例如家教等途径来进行培训,学生负担还是会以另一种形式表现。从需求侧入手,对现行的考试制度、升学制度、评价体系做出适当完善;中小学校更要规范老师行为,禁止老师在校外培训机构兼职兼课;老师要用心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能够将知识在课堂上消化,在课堂上扎实学到位,才能真正避免课外培训的负担。
(九)家长要调整心态,提高认识,放下“包袱”,减缓焦虑,从孩子的终身发展来考虑,注重对孩子的素质教育,特别是体验式素质教育(户外训练营,让孩子真正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抗挫折能力、拥有感恩之心......),增加孩子对非学科类课程学习的时间比例,让孩子的自理能力、兴趣特长、素质教育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让教育回归学校,让学习回归班级,让知识回归课堂”的关键所在,老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打造充满科技感和趣味性的“智慧课堂”,缩短教育的“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力度,禁止体制内老师“变相”补课的行为;执法部门要本着“棒子打下去就一定要打准”的原则,保证《意见》的实施能够落到实处、扎到痛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