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协商
  • 园区协商
  • 刘利民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商建言 > 详情

关于民族文化产品市场化、品牌化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2年01月08日

字号:

内容和办法:

民族文化产品,包含着一个地方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习性,是植根于各民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载体。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化、品牌化,既能传承民族文化又能增加收入,还能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之后,政府对民族文化产品越来越重视,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上明显增加,黔东南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集聚地区,应当紧紧抓住民族文化这个宝贝,开展民族文化产品人才培训、民族工艺品加工扶持、民族文化产品品牌打造、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大力培育和发展民族文化产品。

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产品与民族文化缺乏有效融合。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民族文化产品缺少了文化,无法引起大家共鸣。以苗族银饰产品为例,银饰饰品上不同的花纹有不同的喻意,传统的首饰、颈饰、腰饰和手饰银饰饰品也有不同含义,配带、赠送对方也有严格的讲究,这些特定喻意就构成了银饰产品的文化。但银饰手工企业通常均以代加工身份加工饰银饰饰品,没有文化内涵、没有民俗灵魂,受用群体特定、有限,打不开销售市场。

二、民族产品有品牌潜质无品牌意识。黔东南州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居住着32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高达80%,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民族文化产品有刺绣、蜡染、银饰、泥哨等。但大多民族手工企业没有根据民族特色产品提炼形成自己的特色企业文化,缺乏自主研发新产品的激励机制,依然停留在代加工或模仿层面上,各地市场出售的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大同小异,缺少高档次的精品、名品,品牌效益不高。

三、民族产品与时尚元素嵌入不充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2月视察贵州时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苗绣、银饰、蜡染等一直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样式、形状也变得多样,但民族产品经营者没有将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充分融合,没有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创作理念、审美视觉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焕发新的生命。

建议:

一、在民族产品中融入民族文化,培育灵性特色民族产品。有文化的民族产品才有灵魂,也才能引起大众的共鸣,得到大众的认可,这就要求每一个民族产品都有独特的个性,记录历史、代表亲情、像征爱情、表达对生活积极美好的追求等文化喻意,文化喻意必须是积极的、正能量的。但是,如何在厚重的历史民族文化中提炼出精制的民族文化,需要政府和经营者共同思考,政府要提供正确的引导,在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扶持,经营者要不断挖掘民族文化产品来源、喻意,结合市场需求,提炼既有特色,又能代表大众共鸣的民族文化产品,进一步拓宽市场,通过民族文化产品传承并发展优秀民族文化。

二、实施文化产品精品战略,推动文艺创作全面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产品能够生存、发展并弘扬的法宝,就是能出文化精品,这是体现民族文化产品生命力的最好标准。重点就是要挖掘、整理、提炼、培育一批体现地方性、民族性、时代特色性的优秀民族文化产品。以推出文化深厚、技艺精湛、产品时尚、群众喜爱的民族文化产品,打造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品牌。苗族泥哨、苗族银饰煅制技艺、蜡染技艺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苗绣是省非物质遗产,这些民族技艺能在民族众多的贵州省获得认可,足以说明民族技艺的特色性,要充分利用国家、省级认可的民族特色技艺,盯紧市场,加强文化创意、技艺创新,搭建市场平台,拓展市场空间。对民族文化产品市场进行经常性的调研,以弘扬主旋律为创作基准,敢于创新和突破,在“旅游+民族文化产品”“时尚+民族文化产品”上下功夫,创新旅游文化和民族文化产品相结合的方式,推出订单式生产,面向市场推广,进一步精细培育文化品牌。

三、实施人才战略,加大干部队伍和本土手艺人才队伍的建设。民族文化产品的发展壮大,队伍是基础,人才是保障。在队伍建设方面,建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着力培养一批熟悉本地民族文化、有能力提炼精制民族文化的干部队伍,指导各民族手工企业发展壮大。在本土手艺人才培养方面,建议以现有手工企业为重点,通过企业培养+政府扶持的方式,加大政策资金扶持,重点培育知识技艺类人才,特别是艺术专业的少数民族人才,以改善民族与时尚融合突兀的尴尬局面。

审核意见:
建议由州文体广电旅游局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