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商建言 > 详情

关于加大黔东南苗族银饰产业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2年01月08日

字号:

内容和办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黔东南是苗族聚居的腹地,也是苗族银饰文化最为集中的地区,是省委省政府打造的“贵银”地方符号性公共品牌的核心部分,对其全面、系统、科学的产业考察和及时开发,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发展地方经济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在传统工艺振兴和乡村振兴的推动下,黔东南民族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但由于黔东南苗族银饰产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依然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后继无人。少数民族的文化,尤其是无文字的民族文化,主要依靠言传身教、心口相传的方式传承,而不是正规的官方学校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年人选择外出打工,年轻人选择去繁华的大城市就业,迫于考大学的压力,青年一代从事银饰产业的人变得越来越少。那些年老具有一流的锻制技艺的银匠越来越少,因为年龄大,精力、视力下降等原因传承面临危机。

二、产业发展意识模糊,产业规模力度不足。黔东南银饰产业发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开发力度、深度、广泛度不够,生产、销售链条单一,产业局面混乱;银饰产业比较分散,机制不完善,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品牌文化等;批发较少,多是以零售为主,地方符号性公共品牌意识和规范规模化、产业化意识模糊。

三、产业发展市场规划不明确,缺乏中端市场深度。在现有较少的银饰产业开发中,尤其是传统手工的银饰产业方面,呈现以各级别非遗传承人为看齐对象,把银饰产品停留在收藏、教育功能和高端订制上,过于看重精品、藏品、艺术品等的高端市场开发,而不高度重视中、低端平民市场的深度开发,严重影响了全州银饰产业的快速崛起。

四、银饰产业发展市场混乱,以次充好和中间商哄抬物价屡见不鲜。价格上,一方面,银饰产品的生产需要经历定制、构图、设计、包装等等的过程,每个环节都需要经过中间商的包装售卖,一些不良商家借机在这些过程中哄抬银饰产品的价格,使得银饰产品价格过高,出现“消费不起”的状况,丧失了文化产业本身的文化产品惠及大众的意义。另一方面,苗族银饰工艺的生产原材料依赖从外地购买,受上游垄断,采购价格常被拉高。

市场适应能力上,全州基础薄弱,银饰手艺生产者对市场适应能力比较低,而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采购又严格控制相关支出,采购骤减,导致银饰工艺品销量大大降低。

质量上,存在着以“苗银”概念造假造次,或是用质次价低、质次价高(景区或专柜)、做工粗糙的假冒银饰手工艺品充斥市场,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

五、银饰产业发展中规模产业化的企业,过度倚重机器生产,生产机制缺点明显。在全州的银饰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规模的企业在产品生产上高度依赖机械化生产,非遗传承人群能够坚守精致、个性的生产较少,也正逐渐倾向于倚重机械化生产。产业发展中,没有走好批量复制生产与个性化生产并重结合发展之路,使得银饰文化在机械化生产中淡化,银饰丧失了它的原真性,致使银饰文化产业发展在“急功近利”中偏离了基本的文化意义。

六、文化资本化过程缺乏文化智能资源,银饰产业化过程缺乏新媒体智能资源。全州银饰产业人才的现状调研显示,既能够懂银饰文化又懂银饰市场,既谙熟银饰发展内部规律,又具备先进文化理念和现代营销能力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银饰在从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过程中极为匮乏专业领域人才。

建议:

一、加大产业发展、传承人群培养的政策引导、专项资金扶持力度,系统开展银饰文化的研究。一是在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幼儿园学校培养中,深入、系统、全面地推动全州传统工艺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脑海的各种教研活动。向上级申请加大设立民族文化进校园银饰项目学校的投入,各地方政府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在幼儿园、中小学阶段建立特色学校,开设银饰特色课程和兴趣培养文化场所,建立学校银饰教学设备或器材补充机制;在本科、大中专职业院校加大专项资金扶持,开展银饰文化研究和产品设计、开发。专项资金扶持文化内涵研究与实践创作培养相结合,银饰艺术技能和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把银饰人才培养与工艺振兴、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相结合的重点项目。另外,建议争取教育部、各级地方政府的专项资金,组织有关专家和传承人出版银饰方面的各层次教材,如普及教材、通识教材、高校研究性教材等,制定教学计划,设置苗绣特色精品课程。二是企业和政府合作,设立专门的优秀学徒传承基金或资助项目,提高银饰传承学徒的收入,着力培养年轻传承人。三是建立健全全州银饰传承基地的良性淘汰机制。相关部门及社会民间机构要联合加强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估,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对银饰各项工作进行考核,对未完成任务或未达到相关要求的基地进行淘汰,而对优秀基地进行奖励与鼓励,并向全社会进行公布。

二、打造银饰文化品牌,创新产业营销模式。银饰文化产业,重在重现穿在身上的“苗族历史”文化,构建品牌形象,寄托文化情感,进行文化营销。让手锤上的银饰文化传播出去,创意是银饰产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科技是营销过程的动力。根植银饰文化的创意营销,使银饰与消费者产生更多的交流,才能更新产业链。

三、明确市场细分,开辟中端市场。银饰具有日常消费、文化消费、收藏等多项功能,不同功能针对的消费群体各不相同。因此,根植优秀苗族银饰传统文化,划分受众,针对不同的受众生产不同的银饰产品成为银饰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就目前银饰产业的发展而言,银饰多出现于高端市场,“高端订制银饰”的名词出现得最为频繁,但因价格高昂,普通消费者对银饰产品的理解和消费极少,单一的高端市场的开发,将银饰产业消费人群局限于某些仅凭“情怀”出钱购买的奢侈消费群体,无法打开苗族银饰的大众消费路径,中端市场开发迫在眉睫。

四、创新管理机制,规范银饰市场,稳定银饰产品价格。严格规范生产工序,依法严格管理市场,防止假冒伪劣银饰产品,坚决打击违法违规的行为;制定、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推进银饰商标品牌保护,坚决打击品牌盗用、侵权行为,严格把关企业公司注册程序,整顿虚假皮包公司,针对中间商哄抬价格牟取暴利导致银饰产品价格过高的情况,急需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相结合,引导银饰产业往正确的方向发展,促进民族传统工艺品及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五、转变生产机制,利用高新技术促进银饰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在使银饰作为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过程中,需要转变生产机制,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将银饰图案、音像结合保存、宣传,以较快的速度融入到全省区域符号性公共著名品牌“贵银”文化品牌建设与产业发展。采取复制化、批量化和个别化生产运作相结合的方式,深层次、多领域、多维度的打造“贵银”产业品牌。

六、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银饰产业文化智能资源的开发。高校、企业、政府打破各自为阵的传统藩篱,共同把培育银饰文化产业人才和经营人才提上日程。高校等专门研究机构应正确定位人才培育目标,及时根据社会反馈调整教学方案,培育复合型银饰产业创新型人才。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利用高校资源开设专业银饰文化研修班、银饰产业经营管理研修班,采取在职培训、定向培养、双向交流的方式培育银饰产业人才。政府在人才培养中应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引导高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审核意见:
建议由州工信局办理